笔趣阁

深度文学网>明末烟云 > 第五章 庭死明崩(第1页)

第五章 庭死明崩(第1页)

崇祯十六年(1643年),八月。

孙传庭头戴铁盔,身穿布面甲矮革靴,披着披风站在潼关城楼上,城关下整整齐齐的阵列着大明十万大军。

总兵白广恩、高杰、牛成虎等将站在孙传庭的背影之後,一起神情凝重的俯视潼关前的十万大军,这是大明松锦大战被清军大败後,大明最後一只算得上最精锐的部队。

凉凉大风吹起,衆将铁盔上的盔缨和身後的披风随风而动,然而风向不定,盔缨和披风飘动的方向忽左忽右。

由於火器开始盛行,元代末期开始使用棉布做表里内村贴甲片的布面甲。明代也采用这种甲衣,只是用蒙古式的侧襟改成对襟,并增加了脚裙的装置。火枪时代的到来,让很多传统的铠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,取而代之的是锁子甲和布面甲广泛使用。

而大明寒冷的北方还有一种更厚重的棉甲,由於棉甲长大而具有防寒性,很适合北方士兵使用。又於厚实的布料中密嵌铁甲片,对於冷兵器乃至火器类,均有很高的防护作用。

孙传庭眼见着这支训练不足粮饷短缺的新秦军,想起了大明的三大军,那已随风而去爲大明捐躯的英灵们。

第一的是关甯铁骑。是明朝唯一一只能够满清相抗衡的骑兵部队但是制作昂贵成本太高。崇祯元年三月前後,有约十万衆蒙古部落归顺明廷,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,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爲降夷左右营,以蒙古部落领爲将,成爲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。而且这只部队的指挥权一直掌握在辽东祖大寿家族军阀手中,连崇祯都不能随便指挥。吴三桂其父爲吴襄,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,也属於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。

而相传的关甯铁骑爲孙承宗所创建,实爲不实。根据熹宗实录,天啓六年袁崇焕上书辽镇军编制,依然沿用孙承宗所额定的编制,并没有关甯铁骑。关甯铁骑也并非袁崇焕所编练,袁崇焕被任命蓟辽督师是崇祯元年四月,七月入都见皇帝,後面一直忙着平兵变,策划杀毛文龙,然後就是己巳之变被捕下狱。短短一年多时间并未来得及对关甯军做出变动。

第二的是秦军。以陕西榆林人爲主组建的步兵,孙传庭创建的明朝最强的步兵军团,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交战的主力部队,但是由於常年作战兵员没有得到加强。孙传庭自1636年秋开始参与镇压明末农民起义,至1638年夏,明军大小十余战,胜多败少,其中有三次是歼灭了农民军主力部队,包括高迎祥部、马尽忠马光玉部、李自成部,战果辉煌。之後下狱三年,1642年春开始又主持陕西军务。

第三的是天雄军。卢象升的军队,以亲戚关系爲基础,团结紧密。由於都是老乡、朋友、兄弟、家人等等,往往一个人战死,就可以激大部分人的愤怒,所以战斗精神极强,一旦遇上敌人,就紧紧咬住打到底。卢象升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,与士兵同甘共苦,以是得将士心,战辄有功。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,杨嗣昌、高起潜左右掣肘、拥兵不救,终因炮尽矢绝,援绝战死、战死疆场。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後,朝廷才追赠太子太师、兵部尚书,南明福王时追谥「忠烈」,清朝追谥「忠肃」。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,可谓满门尽忠、至死不渝。

孙传庭双手按在城楼墙头上,神情惆帐,眼光湿润。总兵白广恩、高杰、牛成虎等站立在孙传庭身後,静静的看着他,等待他的命令。

眼前的这支秦军,已经不是当年那支三次歼灭农民军的秦军了。松锦大战前,农民军已经三次大部被歼灭,崇祯自以爲农民军就此消失不复存在了,然而却不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。

崇祯竟然把孙传庭十万余的秦军全部抽调去辽东平叛。孙传庭当时极力反对崇祯这一决策,力主攘外必先安内,崇祯帝大怒,还将孙传庭投入大狱。结果明军又在松锦大战中全军覆没。孙传庭第二次复出陕西之时,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,又缺少粮饷和训练。

崇祯十二年(1639年)卢象升被左右掣肘天雄军被清军消灭。崇祯十五年(1642年)洪承畴补充吸收了十万余精锐秦军的混合军团,最後也是因爲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等左右掣肘,也於松锦大战之中全军覆没,洪承畴被俘降清。

致使「九塞之精锐,中国之粮刍,尽付一掷,竟莫能续御,而庙社以墟矣!」京师大震。

从此,明朝山海关外,仅剩下甯远一座孤城,关甯锦防线彻底被摧毁。在此次战役中,虽然明军由於上层指挥的失误而遭遇惨败,但广大明军将士「视死如归,鲜有乞降者。拥荷其将,立於海中,伸臂冀蔽,俾不中箭,不失敬礼,死而後已」,蹈海死者以数万计,展现出了甯死不屈的民族气节。

至此,明廷北方已无能战之兵。崇祯只好从大牢里提出孙传庭,叫他回陕西对付他在牢里三年间再次崛起的李自成大军。崇祯命孙传庭兼督河南、四川军务,不久又封他爲兵部尚书,改称督师,加督山西、湖广、贵州及江南、北军务,并赐予尚方宝剑。而山海关和甯远只能降职留用吴三桂率领三万关甯残军固守。

这一切的关键成败点,不在於天灾人祸,都在於崇祯的错误调遣和监军催战,因志高才浅而一次次错误调遣大军,因疑心重重而一次次让太监监军和让统帅们互相掣肘,以爲可以通过互相掣肘可以达到一种权利的平衡,殊不知这样却把大明推入了火坑当中。

崇祯的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多疑猜忌,无论是内外臣工,很少能得到他持之以恒的信任。

孙传庭回到陕西後,再次扬了擅长的自力更生,积蓄力量的本事,不断扩充自己的军力和粮饷。经过几个月的休整,小有积蓄,崇祯又一连数次催战。孙传庭只好带着新募的士兵出征,於柿园之役先胜後败於李自成军。本来此役孙传庭再次大胜李自成,然而天时再次与大明爲难,天降大雨,官军又饿又冷,没能继续扩大战果。在官军打扫战利品之际,李自成军主力杀了个回马枪,官军抵挡不住,兵败如山倒,孙传庭率残兵败将狂奔回陕西。官军此战原爲长途奔袭,试图以战养战,粮草供应不上,士兵们不得不采集没有成熟的青柿充饥,因此河南人将此战称爲柿园之役。

此战再次证明,没有经过足够训练的士兵是不能打仗的,没有充足的粮饷也是不可以打仗的。遇着顺风战可赢,一旦逆风战便兵败如山倒。如果此时换成是训练十足卢象升的天雄军,或者是三年前那支三次参与歼灭农民军的秦军,李自成已经再次被灭了。

孙传庭自柿园之役败归陕西後,到处招兵买马、展生産、置办武器,经过大半年的努力,陕西官军实力又有显着增长。

但是急不可耐的崇祯,又再一次次的催战了。而此时,清军随时会攻破甯远和山海关吴三桂那几万残军,从而进攻北京。

给崇祯的转圜时间是越来越少了,崇祯内心里虽然气恼自己之前一系列的错误行爲,但是自己是皇帝怎能认错呢?於是领军的统帅们全部都得背黑锅,就像袁崇焕那般一样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